年度主題館「綠島大旅社」是傳遞「2014 台灣設計展」核心精神的重點區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想家』展區,約莫佔了整個「綠島大旅社」三分之二的區塊。參與的10位創意人,經歷了台灣最輝煌富麗的80年代,也正在共同體驗了價值再造的當代,「綠島大旅社」的命名就以對美好年代的遙想,打造出各人心目中的對家的理想,規劃為3區:
策展人: 自由落體 陳俊良
策展人的話
最好的設計就是恰如其分! 2014 台灣設計展在台東,我們以策略策展介入城市觀光,城市印象是旅行回來旅行才開始,離開旅城人們帶走什麼記憶,什麼特色文化手信,從自然風景到非自然人文,設計扮演允執厥中的要角,台東,台灣最純粹的地方,來這裡最重要的不是執起多少創意,而是勇敢放下生命的多少觸動,以及對未來瞻仰的真實信仰,在過程我們深深體悟,腳踏實地去宏觀大海,必然能找回心的理想家!
名人牽成丨 走進理想家
以十位美學大師,與台灣知名設計學院,演義10個臺東繽紛的單色空間,10個城市色彩,彷彿就是整個台東的縮影,大山大海的氣勢,結合當地特色設計,展現臺東的設計能量,也呈現臺東人悠活的步調 !
- 春在傢俱丨太麻里日出 紅
- 鄭志仁丨池上稻浪 黃
- 邱柏文丨金針山 橘
- 朱平 & 陳郁敏丨臺東釋迦 綠
- 陳俊良丨卑南石板 灰
- 汪麗琴丨公東教堂 白
- 陳禧冠丨嘉明湖色 靛
- 竇騰璜丨三仙台碧海 青
- 李明道丨蘭嶼珊瑚 紫
- 鄒駿昇丨鹿野高台 藍
一日之計在於晨,太陽由東方升起所以我們用了大量東方元素的家具圍塑出屬於紅色東方的書房。紅色是波長很長的顏色,一天的能量就從書房裡醞釀開始。這個空間也傳達事情的本質並非表面,而是需要深入看到每件事情真實的一面,這空間將會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氣質!
創作者應該將設計融入生活層面,讓更多人透過環境了解設計的理念,以及作品與人的互動關係,現代人太期待「被看到」,習慣注目的感覺,但感受遠比看到更重要。台東是清靜、自然的地方,期待能透過自然的方式傳達概念,不需要太多閱讀,只需要放鬆、用心感受,與民眾沒有距離。到廟宇、教堂,總是祈求自己或家人的幸福,我希望能結合台東這塊土地將幸福擴大!稻米是台東的生命元素,滋潤我們也滋養台灣人,透過金黃色的稻穗,應感謝土地供給生活的自然,謙卑為土地祈福、為天空祈願,懷著對天地的感恩,期許從事美學的人,不要侷限在自身專業,設計一定要跟「人」有關係有用處,而不是華而不實,沒有設計才是最好的設計!
「家」之所以為「家」,除了是能包容不同個體與個性的場域,更是因為每一個家庭成員對空間的情感投入與記憶累積,不論是快樂或憂傷、驚喜或沮喪,每一個時刻都能創造永恆的記憶。《繫景 / Memory Landscape》即是由這樣的聯想發展出的互動式裝置,以台東金針山的橘為主色,大量的麻繩將成為記憶的載具 ; 而每一位觀賞者都是參與創作此空間的一份子,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用一把剪刀共同建造出我們對於「家/memory」的想像,並在這裏放鬆、觀察、思考、交流,製造屬於自己與他人的空間體驗與回憶。
每個人都可以是設計師,同時也應該訓練自己欣賞設計的眼光,在我的展覽空間裡,我將透過環境、能源、小,這三個概念展現設計,首先是環境,在台東建構任何一個空間,都要配合地形樣貌,把房子蓋得像從地上長出來一樣;第二是能源,我們不斷發明省電、省能源的工具,但重要的是自身節約用電,在台東自然的土地上,應該好好享受自然,吹吹來自太平洋的鹹鹹海風,最後小就是美,為了不讓你待在家裡,就要踏出戶外好好生,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概念,也希望這個觀念能展現在設計之中!
心中有土地,自然而然能找回在地的必然,所謂國際化並不等同西化,「愈在地,愈國際」的堅持才能拿自己的文化與國際對話! 代表卑南石板屋的深灰色,石板是記憶的堆疊,以反映的概念建構一個看不見的景點,以及看不見的自己,許多失敗是值得借鏡的深刻動力,透過不斷反省才能找回勇氣,不斷面對過去才看見未來的未來,設計之於生活,唯有歸零才能走得更遠,透過希望找到打開自己的力量,永遠有多遠,永遠不會有人告訴你!
設計來自於生活,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時刻:「leave me alone,一個人生活著,一個人活著。」喧擾的環境,複雜的讓人難以呼吸,讓人想回到自己的小小空間,並將小空間極大化,營造專屬的小宇宙,常常一個人獨自開車,從宜蘭到台東,拜訪最美麗的海岸線,享受與海天沒有距離的接觸,就像自己的小宇宙,有時陽光有時微雨,無論任何季節都讓人有驚艷的台東美景,令人醉心的更是這裡的人們,原住民、平地人、外國人透過交流與創作,讓土地充滿魅力,充滿溫度,以長時間體驗生活的感知,透過設計打造一個純粹個人的品味空間,實現理想中的家!
利用藍靛紫的顏色營造太陽快下山的顏色, 藍紫色的天空其實是很自然,清幽的地方才會出現的元素,如極光般,表達的畫面是在這個很沉靜的台灣淨土,兩個老人坐在對面,靜靜的、悠閒的聊著自己人生年過半百的過程,終於在這邊沈澱下來,沈醉很幸福的味道在台東,離開了喧鬧的城市,享受著夕陽西下與光線反射臭氧層映出的靛藍色。這股幽靜的氛圍加上三五好友談天,聊著人生的故事,生活的智慧。希望大家進到這空間裡都能夠沈浸在這沈靜放鬆的氛圍!
常常覺得創意的發想只是源頭,設計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過程,最後落實下來的作品,必須要跟人的生活有關,或是跟文化的層面有關,才會具有獨特性、被需要性、代表性,不管所從事的是服裝、還是建築設計等都須要擁有獨特的當代感,所謂的當代感是指可以呼應當代的思維、社會的狀況,才能成為當代的設計,並且能保留到以後,這是台灣這幾十年來,必須一直思考的問題!台東對我來說是一個很乾淨的地方,沒有太多的汙染、對設計來說也是一個很乾淨的設計來源,也就像是我的本業一樣,我們所關注的是潮流,面對潮來潮往的過程,會留下來最後在岸上的是什麼,每次身處海邊,都會給我很不一樣的想法!
2009高雄市運開幕時,我們策劃一個面對全球的轉播,希望讓台灣人看了有回家的感覺,而外國人看了會愛上台灣的一切,於是有了後來的三太子,對設計師來說,設計不僅要「做自己」,還要懂得迎接客人,「設計開門」就是這個意思,在台東我有很多朋友,是我第二個家!曾經跟台東的文創工作者聊天,他們擔心自己的作品不夠時尚、流行,但我認為,站在台東這片土地,最不需要的就是時尚,而是那股鹹鹹的太平洋海水味,當地漁民常用魚筌捕魚,小小的魚筌捕獲量只夠一家人當天吃,除了不浪費資源,也是一種讓生態生生不息的概念!
我認為台灣應該用更開放的心態面對國際,才能打開設計之門,走訪國外,經常可以看到包羅萬象的風格、各種形式的設計,但在台灣卻不夠包容,略顯狹隘,反而常常一窩蜂依照某種風格盲目追尋,但是如此一來,文化淪為短暫的流行,文化後盾與深度都無法累積。這次設計展的空間,我並不想要嚴肅地說故事,我只想展現台東「放鬆」的感覺,打造一個概念泳池,串聯台東、夏日、愉悅的氣氛,讓民眾感受自由自在,簡單而沒有絲毫壓力。展間的兩邊側牆,我希望能邀請台東的民眾,彩繪出屬於他們的藍色台東,也許是藍藍的天、藍藍的海、藍色的空氣與呼吸! 我希望這次作品不是單一的聲音,而是反映了每個人心目中的美麗畫面,一起玩出創作的快樂!
- 春在傢俱丨太初
- 鄭志仁丨謝天堂
- 邱柏文丨繫景 How to create a space with scissors?
- 朱平 & 陳郁敏丨 Naked House
- 陳俊良丨互攝互入
- 汪麗琴丨Leave me alone
- 陳禧冠丨把臂入林
- 竇騰璜丨觀潮屋
- 李明道丨太平洋的呼吸
- 鄒駿昇丨夏天

「春在」取自清代文人俞樾曲園先生的詩句:“花落春猶在”。意思是朝代更替、時光流逝,而那些美好的記憶與文化依然餘韻猶存,正寄寓了我們的理想:尋找中式傳統風格與當代生活的結合,將美好的文化餘韻實踐到現代生活中,創造當代東方人文的新風貌;甚至將它延續、傳承下去,讓百年之後的人能夠去記憶,有關真實生活與人文氛圍,使那些經典形態、傳統工藝,經過吸收、沉澱,被釋放到當下的生活創意中,營造一種富有人文情趣的美與韵致,構成「春在」傳遞的當代生活美學,「春在」的創意價值,源於對生活的觀察,落位富有美感的現代生活器物!


三井餐飲事業集團(MITSUI FOOD &BEVERAGE ENTERPRISE GROUP.)藝術總監,「慢」,是唯一的設計元素,對他而言,效率,不是生活的全部,「放慢,反而是困難的。」客廳沒有電視,床頭櫃上擺著倫敦作家Carl Honoro的《慢活》,透過來自南洋群島的雕像、非洲的板凳、印度的古琴,老東西紓緩了工作的急躁。伴著庭院的綠竹與陽光,喝一碗咖啡,就是他的悠哉!




而每一位觀賞者都是參與創作此空間的一份子,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用一把剪刀共同建造出我們對於「家/memory」的想像,並在這裏放鬆、觀察、思考、交流,製造屬於自己與他人的空間體驗與回憶。

陳郁敏,漣漪人基金會共同創辦人,來自馬來西亞的陳郁敏 (Ming),踏實地活出她提倡的「工作與生活的整合」,創立的肯行公司 (Third Thinking) 為高階主管與創業家提供教練服務與人才培育的諮詢,是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學生,以及首批賓州大學應用正向心理學碩士學位的亞洲人,Ming 創辦「更快樂營」,讓高度競爭領域的專業人,有一個舒展身心重新校調人生的機會,寫《漣漪詞》,也寫《漣漪人》專欄,推出漣漪卡,散播正向漣漪效應,提供正向心理學的應用工具!
每個人都可以是設計師,同時也應該訓練自己欣賞設計的眼光,在我的展覽空間裡,我將透過環境、能源、小,這三個概念展現設計,首先是環境,在台東建構任何一個空間,都要配合地形樣貌,把房子蓋得像從地上長出來一樣;第二是能源,我們不斷發明省電、省能源的工具,但重要的是自身節約用電,在台東自然的土地上,應該好好享受自然,吹吹來自太平洋的鹹鹹海風,最後小就是美,為了不讓你待在家裡,就要踏出戶外好好生,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概念,也希望這個觀念能展現在設計之中!















號稱臺灣最後一塊淨土的臺東,近年不僅是創意的發生地,也成為西部一批創意人追求心靈自由的新「家」。「家」不僅具有居住功能,更有隱藏其後的生活、交際、心靈寄託、價值觀養成等多種功能。
世代牽成 | 旅夢觀大海
台灣四面環海,大海納百川,涵養了這個島嶼的一切,以上百件與海洋台灣的產品設計與生活對話,展示台灣特有的環海文化行旅,再現美好能容的設計特質,本區蒐集數十件來自2014新一代設計展、國內外得獎、以及台灣設計品牌的作品。在此更納入在世界掀起熱潮的「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 的概念性作品,展出師法自然,海洋孕育生命的作品,涵蓋多元領域,以不同向度詮釋好生活的台灣設計 !
點擊圖片可瀏覽大尺寸作品照片及說明
觀大海展區詳細作品說明,參見:http://2014.designexpo.org.tw/?page_id=7879
再生牽成 | 實踐腳踏地
